▶ 本报记者 刘琴
10月26日,在北京举办的2025第二届“茶录传承”茶王大赛成果发布会上,来自地方政府领导同志、全国六大茶类核心产区的茶企代表、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共同探讨茶文化传承,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届茶王大赛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办,福建省安溪县政府、福建省仙游县政府支持。
以赛事为媒传承茶文化
大赛严格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审原则,对征集到的来自全国重点产茶区的1400余份茶样,经过多轮严格的盲评与专家集中会审,最终评选出“茶王奖”11项,以及金奖、银奖、铜奖等多个奖项,全面展现了中国茶产业在品质提升与匠心传承方面的卓越成果。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何映昆在致辞中表示,“茶录传承”茶王大赛是对传统茶文化的深情致敬,更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创新实践。茶产业承载着推动乡村振兴、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使命。
为推动赛事成果有效转化,发布会现场举行了系列合作签约仪式。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与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签署茶文化共建备忘录,双方将在文化梳理与品牌传播方面深化合作。同期启动了“匠心品鉴”数字传播计划,北京市京润达商贸有限公司、凤凰卫视、taptap点点线上技术产业导报社进行“匠心品鉴”数字传播合作签约。此外还举行了云南大益、福建海晟通仙等首批知名茶企的供应链签约,旨在构建从品质评价到市场流通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助力优质茶产品实现“评得出、卖得好”。
“茶王”奖获奖单位福建省福鼎市汪家洋大毫茶茶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林元狄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参赛不仅是展示产品的契机,更能与行业顶尖品牌交流工艺创新思路,在品鉴对比中提升发展空间。这种‘以赛促研’的氛围,让我们更坚定了走‘品质+特色’的发展路径。”
在守正创新中传承茶文化
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茶文化如何在当代有效传承?
何映昆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将重点围绕3个方面持续深化茶文化传承活动:一是强化价值引领,构建文化传播与价值提升高地,持续办好茶王大赛,将其打造成为促进行业交流、树立品牌标杆的重要平台。二是夯实平台支撑,打通产业供需与品牌建设通道,不断完善“匠心品鉴”供应链平台,整合资源,为茶企业提供从品牌孵化、市场对接到文化输出的全方位一体化服务。三是拥抱数字时代,建设智慧茶叶与可追溯体系生态。构建完善茶产业数字服务化体系,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从茶园到茶桌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茶文化传承不是简单地复古,而是要守正创新,在尊重传统制茶技艺的基础上,推动茶产业的标准化、品牌化、现代化发展。同时要借助数字技术传播平台和市场机制,让更多优质茶走进千家万户,走向世界。”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党组成员、“茶录传承”茶王大赛组委会名誉主任金书波在会上辞职中说。
林元狄表示,让茶文化“活”起来,一方面要守住文化根脉,通过整理古籍中的种茶、制茶技艺,复原传统茶礼、茶俗,让年轻人了解茶文化的历史底蕴;另一方面要创新传播形式,打破“小众圈层”局限。通过将茶文化融入校园研学、开发茶主题文创产品,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呈现采茶制茶过程,并结合新式茶饮、茶餐等年轻群体喜爱的形式,让人们在体验中感受茶文化的包容性,实现“人人爱茶、人人懂茶”的传承。
“白毫银针”银奖获奖单位福建福寿长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创始人陆云强说,有效传承茶文化,需深入挖掘与提炼传统茶文化精髓,并与当代茶产业的新知识、新观念有机结合,从而增进社会对茶行业从种植、生产加工到消费全链条的科学认知。“只有正确理解茶、科学种植、规范加工、理性消费、准确传播,才能确保茶文化、茶产业与茶消费始终围绕‘茶与健康’这一核心理念,推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茶文化宣传与体验活动。”
“肉桂”银奖和“水仙”铜奖获奖单位武夷山乐道茶途茶业有限公司创始人吴秀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传承茶文化,可通过茶旅融合,打造集采茶、制茶体验、品茶、民宿、研学于一体的茶叶文化基地;开发文创产品,如大红袍冰淇淋、茶叶蛋、新式茶饮、茶酒等;打造特色茶馆、茶主题街区,举办茶文化节、斗茶赛、喊山祭茶等活动;在中小学开展“茶文化进校园”体验活动,在社区举办茶文化讲座、茶艺培训等,从而在全社会营造茶文化氛围。
科技赋能茶产业发展
传承茶文化,推动茶产业发展,科技将起到重要作用。
“科技是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种植端的精准赋能。”林元狄说:“在种植端,我们合作社通过传感器技术实时追踪茶园的温湿度、土壤肥力变化,这让施肥方案既提升了茶叶产量又保证了生态品质,农药使用率较传统种植下降60%;在加工端,我们采用智能化设备加工茶叶,不仅让制茶工艺更标准化,还能最大程度保留茶叶的天然香气,生产效率提升3倍。”
“我们还与科研机构合作,利用生物提取技术开发茶多糖、茶多酚等衍生品,推出茶饮料、茶护肤品、茶化妆品等产品,让一片叶子实现‘全身是宝’的价值升级。”林元狄说。
在“红茶”金奖和“普洱茶”金奖获奖单位勐海峥稀茶业有限公司北京区经理王鸣看来,科技正在从智能化生产、数字化管理、绿色化转型等多个维度深刻改变传统的茶产业。他表示,从茶园到成品,运用科技手段打造了完备产品溯源体系,在确保客户享有科研品质保证的同时,也感受到科技成果带来的健康茶饮体验。
吴秀清表示,科技在茶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茶园管理方面,我们利用虫情测报设备和太阳能杀虫灯,实现了病虫害的绿色智能防控,有效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在茶叶加工环节,引入电脑数字化控制生产线,不仅大幅度减少所需人力,更确保了加工过程的清洁化和产品质量的标准化、统一性。”
“借助现代科技,能够为茶产业注入更健康的活力与发展动力。”陆云强表示,通过科技手段实现茶叶产品溯源,让消费者能够清楚了解茶叶从种植到加工的全过程。此外,利用科学技术对茶叶中的成分进行分析与提炼,使消费者可依据科学数据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茶产品。
传统茶文化如何“圈粉”年轻人
▶ 本报记者 刘琴
传统茶文化如何贴合年轻人的消费习惯?
近日,在北京举办的2025第二届“茶录传承”茶王大赛成果发布会期间,福建福寿长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创始人陆云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第一,应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茶文化体验活动,鼓励年轻人走进茶园、参观工厂,并将茶知识引入课堂,增强年轻群体对茶产业的直观认知。第二,要加强茶与健康关系的科学普及,传递正确的饮茶理念与健康知识,提升公众对茶价值的理性认识。第三,茶企要注重开发符合年轻一代消费偏好与生活方式的新式茶产品,通过创新品类与体验,推动茶消费向年轻化群体和多元化渠道拓展。
相关数据显示,传统茶馆中老年群体占比显著,年龄中位数为52岁,单次停留时间约82分钟;新式茶饮消费者中年轻化趋势明显,年龄中位数为24岁,在店单次停留仅7分钟,更注重茶品创新与便捷性。
“当下,传统茶行业很多从业者认为‘传统经营模式’已难以维持生计。其实,不仅仅是茶行业,各行各业从业者都应具备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理念,紧跟时代步伐,匹配主流消费群体的消费方式。”在勐海峥稀茶业有限公司北京区经理王鸣看来,茶饮对于多数年轻人市场,需要符合快速、方便、可携带、物美价廉等属性,这就需要很多茶企对产品做出相应调整。“比如,我们在包装方面进行优化提升,这更符合年轻人的需求。”
武夷山乐道茶途茶业有限公司创始人吴秀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茶叶产品要赢得年轻消费者青睐,需要围绕年轻人核心需求,如健康、便捷、社交、个性化、情感认同等进行系统性创新。
随着科技的发展,茶文化在不断创新传承形式。“茶叶行业从业者可以利用科技手段将茶叶萃取成易冲泡、易携带的茶粉,满足年轻人便捷的心态。同时引入智能泡茶机、萃茶机等设备,降低冲泡技术门槛,让喝茶变得简单便捷,还可以推广新茶饮,用原叶茶冷泡、杯泡等更随性的方式,将茶与咖啡、水果、花草等创新搭配。此外,还可以将茶与音乐、书画、诗词等多元文化融合,举办主题茶会等体验活动。”吴秀清说。
友情链接: 政府 高新ios版怎么下载taptap合作媒体
Copyright 1999-2025 www.fbi-it.comfbi-i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14033264号-5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60344号主办单位:《taptap点点线上技术产业导报》社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