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小程序
公众号
始于科技,成于金融,兴于产业——“十五五”时期科技金融的使命与路径
2025-11-07 14:12:43
来源:郑州科技金融广场  作者: 潘都

“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这十二个字背后,是中央推动投资逻辑根本性转变的战略部署。投资于人,本质上是投资于中国的未来。当14亿人的发展潜能被充分激活,当“物的升级”与“人的进步”形成双向奔赴,中国经济将在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轨道上稳步前行。

“十五五”规划首次将“科技金融”明确纳入金融强国建设的核心框架。这标志着我国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向,正经历从“投资于物”到“投资于人”的深刻转型。这场变革旨在破解“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核心堵点,其逻辑可归结为九个字:始于科技,成于金融,兴于产业。

科技是创新的源头,金融是转化的桥梁,产业是价值的载体。三者协同发力,构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闭环,既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也是金融“五篇大文章”落地见效的关键抓手,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从“物的投资”到“人的投资”

“十五五”规划清醒指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其中“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不畅是关键难点。

过去四十多年,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注重对“物”的投资,尤其是固定资产、基础设施和GDP增长。这类投资在早期成效显著,但随着经济结构转型,投资空间收窄,部分行业“内卷”加剧,投资回报率逐步下降。

当前,全球产业竞争正从“资本密集”转向“人才密集”。要推动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实现创新驱动与需求拉动,就必须加大对“人”的投资,强化人力资本积累,形成“人力资本红利”。只有如此,才能构筑长期竞争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

但传统金融体系擅长评估有形资产,却难以衡量“人”的创造力、技术潜力与团队价值。科技金融的核心使命,是构建能够识别并服务于人的价值的金融机制,打通从科研到产业的通道。

科技创新为起点,金融赋能研发与转化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载体,正借助政策东风加速成为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衔接枢纽。以河南为例,中航光电、普莱柯生物等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的省级创新联合体已达8家,通过承担“光电互连传输技术”“动物疫苗研发”等省重大专项,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产业链核心竞争力,为金融资本构建了“技术成熟度可评估、应用场景可落地”的介入基础。

然而,科技创新“十年磨一剑”的周期特性、基础研究与产业需求的错位鸿沟,仍制约着成果转化效能。尽管河南2025年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民营企业研发经费增速目标达15%,但早期技术商业化失败率仍然很高。因此,亟需政企协同构建“技术攻关—中试转化—金融赋能”的闭环体系,提升成果转化效率。

以金融为纽带,构建适配创新的服务体系

金融是连接科技与产业的关键纽带。“十五五”规划提出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金融体系需在此过程中发挥连接与催化作用。河南的实践提供了有益探索:

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升对科技企业的包容性。河南北交所上市企业达13家,居中部六省首位;专精特新专板集聚106家企业,通过“三四板绿色通道”实现阶梯式发展;24只省级政府投资基金设立规模2268.7亿元,累计到位规模1161.46亿元,累计直接投资项目1506个、809亿元。

优化科技信贷机制,推进综合金融服务。2024年,河南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成效显著,全年质押登记金额达70.13亿元,同比增长12.5%;“专精特新贷”通过风险共担模式为技术升级注入低成本资金,截至10月底,已经为2596家企业累计放款8563笔,累计授信总金额为412.17亿元。

强化基金引导功能,吸引社会资本支持关键技术。30亿元省天使投资母基金重点扶持初创科技企业;郑州市设立规模10亿元的郑州天使投资基金,规模50亿元的郑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来引导各类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省级创投引导基金对创新联合体项目实行最低30%跟投;“基金入豫”行动带动资本聚焦高端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高新技术领域;郑州高新区科技金融广场吸引175家创投基金入驻,累计投资科创企业802家次,总投资额202亿元。

建设技术交易与知识产权金融基础设施。国家知识产权运营(郑州)试点平台通过AI算法匹配9739件高校高价值专利与企业需求;知识产权金融生态试验区试点“先试用后转化”机制,推动技术成果高效定价流转。

发展产业最终目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美国曾爆发金融危机,欧洲则经历了债务危机,这些都反映了经济发展质量的不足。对于中国而言,自然希望经济能够持续健康发展,避免出现系统性或全局性的经济危机,因此强调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

经济高质量发展依赖于科技创新所驱动的新供给与新需求。“十五五”规划提出“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其实现路径在于科技突破带来的新产品、新业态与新市场。

结合规划要求与地方产业基础,河南可从“战略产业攻坚、产业链金融赋能、企业梯度培育”三大维度构建实施路径:

战略产业攻坚:以创新联合体为核心载体,按产业链布局精准发力。在新能源领域,可借鉴中航光电联合体经验,组建光伏储能创新联合体,联动科创企业对接河南省重大专项。科技金融广场可配套提供“概念验证+天使投资+创业训练营”服务,加速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产业链金融赋能:由龙头企业牵头构建“链上创新生态”,联动上下游企业组建协同创新体,并引入金融副总机制,协助设计研发投入共享方案,以产业链整体研发强度争取政策倾斜,推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

企业梯度培育:中小企业聚焦细分领域走专精特新路线,完善研发与数字化建设,通过“创新积分制”对接再贷款政策;科技金融广场提供创业训练营及股权融资辅导,支持企业从小微走向IPO;领军企业冲击“独角兽”与制造业单项冠军,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接国家任务,利用“产学研基金”孵化配套企业。

群体变革:科研人员与企业家的五年新机遇

有关科技创新,全会也有部署,提出“十五五”时期要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同时随着“十五五”科技金融体系的深化与两创融合的推进,最终将惠及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核心群体——科研创新人员与企业家,他们也将迎来系统性变革机遇。

科研人员: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场

科研人员将获得更畅通的成果转化路径。各地积极探索设立概念验证基金、科创种子基金,专门支持实验室成果的早期验证;政策鼓励设立天使基金、中试基金等耐心资本,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科技副总”等机制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让科研人员更直接地服务产业需求。

企业家:从单点创新迈向生态布局

企业家将迎来更优化的创新环境。《民营经济促进法》的落实将保障民营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应用场景建设与创新产品采购政策,通过实际使用帮助企业产品迭代升级;多元化的融资工具与专项支持政策,让企业敢于投入核心技术研发,勇于布局未来产业。

科研人员应主动利用“先投后股”等新机制,积极参与“揭榜挂帅”等计划,深入产业一线寻找科研灵感。企业家需密切关注各地科技金融专项指南,运用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等工具,主动融入区域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未来五年,科技金融将成为连接创新源头与产业终端的核心纽带,推动科研体系的“创新种子”在金融“活水”的浇灌下,成长为产业“参天大树”。这既是金融强国建设的关键实践,也是新质生产力加速崛起的必然路径,更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群体实现价值跃升的时代机遇。

(图片来源:郑州科技金融广场)

编辑:韩梦晨
相关阅读:
高新视频 更多
高新热榜 全部本月
编辑推荐 更多

友情链接: 政府 高新ios版怎么下载taptap合作媒体

Copyright 1999-2025 www.fbi-it.comfbi-i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备14033264号-5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60344号主办单位:《taptap点点线上技术产业导报》社有限责任公司

Baidu
taptap点点手机网页版